上海自貿區航運新象
2013-12-11 16:43:28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上海自貿試驗區政策紅利并不是向航運企業提供優惠政策,而是加大開放力度,短期內對航運企業的影響還難以顯現。
上海自貿試驗區獲批之初,航運業內人士在解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總體方案》)中涉及到航運業方面內容時,普遍表示,這次的政策紅利并不是為航運企業提供優惠政策,而是加大開放力度,這將給中國航運企業的未來帶來競爭壓力。也有人指出,只有上海自貿試驗區內的企業達到一定量時政策紅利才有規模效應,短期內對航運企業的影響還顯現不出來。
上海自貿試驗區運行兩個多月后,在近日舉行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外記者集體采訪活動”上,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主任艾寶俊表示,9月29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目前已運行兩月有余,總體上看,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開局良好,取得了積極成效。數據顯示,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后的35個工作日內,共辦結新設企業1434家。其中,外資新設企業38家;內資新設企業1396家。注冊資本超過347億元人民幣。
但記者發現,從航運業內的反應來看,大多數航運企業依舊在等待多項細則出臺。民生銀行在《總體方案》公布后舉行的內部座談會上,對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政策進行紙面推演,其中關于航運和造船業的推演結果如下:一是短期內對造船業沒有直接幫助;二是短期內對航運業,包括現在區內推出的中資企業所有或控股的方便旗船舶沒有直接幫助;三是短期內對長江沿線港口以及航運企業沒有直接幫助;蜩b于此,大多數航運、港口企業依舊持觀望態度。
不過,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利好雖更多在未來,但也不乏有積極布局的先行者。
10月17日中海國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獲批入駐上海自貿試驗區
航運企業要新舉措
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后的第19天,10月17日,中國海運所屬中海國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中海國際)獲得營業執照,正式入駐上海自貿試驗區。這是自上海自貿試驗區揭牌以來,中國海運首家入駐的法人企業,也是中國海運第11家設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法人企業。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前,中國海運所屬的中海集運、中海發展、中海投資等10家法人企業已經注冊在洋山和外高橋。
中海國際在其官方微博上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企業,有利于同行之間相互交流,促進中國船舶管理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同時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相關政策優惠措施也有利于船舶管理企業的進一步轉型發展。”
某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中資船舶管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很小,“在中國,大型中資船舶管理企業只能服務于一些地方性的中小航運企業,為這些航運企業處理船舶的安全、委派船員。”該人士認為,中海國際注冊上海自貿試驗區,打開了與國外航運企業合作的通路,“如果成長性好,國外航運企業就會找它合作,上海自貿試驗區內的商機較多。”
中國海運副總經理黃小文近日表示,對于中國航運企業,上海自貿試驗區不僅為其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良好環境,也促使企業積極應對航運市場挑戰,推動企業謀變化求發展。
關于上海自貿試驗區背景下中國航運企業創新舉措,黃小文指出,首先是以新思路調整船隊結構,如淘汰老舊船,研究船舶節能減排等;其次是以新模式打造產業鏈優勢;再次是以新視野推進產融結合,金融業務布局將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背景下帶來新發展;第四是以新手段提升服務水平,加強各運輸體系的服務水平;最后是以新機制加強人才與船員隊伍建設。
日前,記者就近期是否有入駐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計劃聯系一些航運企業,多數企業相關人士均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帶給航運企業的紅利尚不明顯,企業尚處于觀望狀態。
國外航運企業目前對入駐上海自貿試驗區也是雖有興趣,但待考慮。據悉,就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當天,馬士基中國公司負責人到上海浦東新區航運辦,對上海自貿試驗區開放航運服務領域表示出很高的興趣,并表示爭取將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馬士基船舶管理公司。但目前,馬士基方面尚未積極布局于此,它們的回復是:“我們認為上海自貿試驗試驗區關于解除限制規定和促進貿易發展的政策令人鼓舞,但目前為止我們尚未看到這些政策對于馬士基在上海業務發展的具體影響。”“我們希望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成立能夠進一步促進上海港的貿易自由化,并允許外國航運企業在上海從事國際轉運業務,從而提高上海港的貨量,并降低中國的外貿成本。”
另據上海市政府提供的數據,自掛牌以來,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注冊的企業中外資企業所占的份額不足3%。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指出,“在采取行動之前,外國企業想要弄清楚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究竟能從事什么樣的生意,同時弄清楚為何要選擇上海自貿試驗區。”